您好,欢迎光临本网站![请登录][注册会员]  

搜索资源列表

  1. DSP数字控制技术 TMS320LF0407应用

  2. DSP也可視為一個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微處理器,因此舉凡微處理器可以應用的 場合,如需要更快速的計算能力,則可考慮使用DSP。但值得注意的是,單晶片微控器(microcont roller, mC)已廣泛應用於工業控制領域,其關鍵主要在於完整的I/O界面,而一般的DSP並不具備 這些功能
  3. 所属分类:硬件开发

    • 发布日期:2009-10-15
    • 文件大小:662528
    • 提供者:yebo124
  1. 中南大学2007微控制技术试卷

  2. 有中南大学2007微控制技术试卷。答案的,绝对是真题。
  3. 所属分类:嵌入式

    • 发布日期:2011-04-19
    • 文件大小:293888
    • 提供者:shenglangle
  1. 分布式发电中微电网技术控制策略研究

  2. 详细介绍了分布式发电中微电网技术的控制策略
  3. 所属分类:专业指导

    • 发布日期:2012-10-08
    • 文件大小:3145728
    • 提供者:fanpeng120
  1. 基于微震监测的“滞后型”动力灾害控制技术研究

  2. 为了研究某矿N2105工作面采空区后方进风巷发生"滞后型"动力灾害的原因,首先分别从力学角度、顶板岩梁组合角度和地质角度对该工作面发生"滞后型"动力灾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建立微震监测系统作为N2105工作面动力灾害的控制技术手段。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后方进风巷发生"滞后型"动力灾害是由构造应力、煤柱侧向支承应力和采场后方支承应力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可以实现三维、实时、连续的动力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可为矿井动力灾害防治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5-19
    • 文件大小:669696
    • 提供者:weixin_38564598
  1. 深部硐室围岩破坏原因与稳定性控制技术

  2. 煤矿开采逐渐转向深部,深部硐室围岩大变形特征给硐室群稳定性控制带来很大难度。根据深部大断面硐室围岩力学特征及变形特性,通过地质条件分析、原岩应力测试、岩石微观组分分析,对深部硐室围岩破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以抗让结合的原则,提出深部构造复杂区域大断面硐室围岩稳定性控制对策。采用关键部位耦合支护控制技术+底脚锚杆+全断面锚索加强支护对深部大断面硐室进行强抗微让的强力支护方式,在葛亭煤矿230扩容泵房硐室成功应用,并对泵房硐室围岩收敛变形、锚杆索工况、离层进行了长期监测,围岩顶底板移近量仅12.5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5-03
    • 文件大小:441344
    • 提供者:weixin_38584058
  1. 深部综放工作面动压微震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2. 针对深部复杂条件下综放工作面动压控制难,精细防冲技术与装备不足的现状,利用井下高精度微地震监测系统,结合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理论,对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空间破裂规律、断层构造活化规律及空间应力场影响范围进行了研究,实现了三维连续动态监测及矿井冲击地压的监测和预警。结果表明,微震监测能够准确判断出工作面岩层破裂范围、煤柱稳定性及岩层运动异常区域,实现了冲击地压监测的超前预警预报。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5-03
    • 文件大小:472064
    • 提供者:weixin_38651273
  1. 深井上山巷道底板动载诱发冲击矿压控制技术

  2. 为了防治深井上山巷道底板动载诱发的冲击矿压,采用FLAC2D数值模拟软件及微震监测系统进行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静载作用下上山底板水平应力、垂直位移及塑性区深度分别为38.27 MPa、156.38 mm、4 m,动载扰动下底板冲击响应特征分别增加8.96 MPa、266.92 mm、2 m,冲击危险性急剧升高;动力扰动使处于极限条件下的上山煤柱区应力增加打破平衡状态而发生底板冲击矿压,即高静载主导—强动载诱发的动静载叠加诱冲机理;现场微震监测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针对深井上山底板冲击矿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5-02
    • 文件大小:380928
    • 提供者:weixin_38687928
  1. 超高水材料袋式长壁充填开采覆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2. 系统分析了超高水材料袋式充填开采采场覆岩结构的特点,得出了工作面支架需控岩层范围及其变化特征,揭示了长壁充填开采"支架-围岩"关系,明确了提高充填率是超高水材料袋式充填开采覆岩下沉控制的关键因素。结合亨健矿2515工作面充填开采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开发并实施了隔板布置优化、采空区埋管补注浆充填、离层区打钻补注浆充填等充填率保障技术与工艺。现场实测结果表明,超高水材料袋式充填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缓和、采场围岩破裂范围较小且能有效控制地表下沉:1工作面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258 mm,两帮最大移近量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4-25
    • 文件大小:830464
    • 提供者:weixin_38587924
  1. 浅埋深煤层房采区下综采工作面动压控制技术

  2. 为解决浅埋深煤层房采区下综采工作面受动载矿压影响的问题,以石圪台煤矿312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观测、微震监测及预测预报、矿压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分析动载矿压事故发生的机理。结果表明:采场上覆采空区及集中煤柱受采动影响导致应力集中是动载矿压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在矿压观测及微震监测的基础上采用钻探的方法探测集中煤柱分布范围,通过采取集中爆破的措施,从而达到上覆岩层阶段释放能量、动压分次化解的目的,该措施的实施确保工作面顺利通过上覆集中煤柱区域,避免综采工作面发生动载矿压事故。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4-24
    • 文件大小:262144
    • 提供者:weixin_38506852
  1. 基于微流体脉冲驱动控制技术的微量试剂分配方法及应用研究

  2. 基于微流体脉冲驱动控制技术的微量试剂分配方法及应用研究,郑悦,侯丽雅,随着生物分析技术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试剂用量已减小至纳升乃至皮升水平,为实现高精度的微量试剂分配,研制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2-02
    • 文件大小:1048576
    • 提供者:weixin_38631329
  1. 产状控制蚂蚁体预测微裂缝技术及其应用

  2. 基于Petrel和OpendTect两个软件平台,总结出一套在倾角和方位角控制下的蚂蚁体追踪技术,并在油田和煤田进行了微裂缝预测的实例研究。研究认为,蚂蚁体技术在油田勘探上能有效地识别普通方法显示不出的微裂缝,实现断裂系统精细分析和裂缝性储层的有效预测;而在煤田勘探中对小断裂有较好识别,并可对煤层导水性进行预测。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5-25
    • 文件大小:500736
    • 提供者:weixin_38694141
  1. 微地震技术在特厚煤层开采中的应用

  2. 为研究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塔山矿特厚煤层综放面围岩运动规律,科学进行开采设计,并为矿山压力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实际情况,按高精度微地震监测技术的要求,确定测区布置的原则,分析了影响监测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对采集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比,初步得出了塔山矿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围岩运动参数。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6-17
    • 文件大小:772096
    • 提供者:weixin_38696877
  1. 含水厚煤层大采高综采煤壁失稳机理及微爆破控制技术

  2. 为了解决可可盖煤矿含水厚煤层疏水后综采煤壁严重片帮的难题,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研究了煤壁片帮特征、深孔微爆破控制机理和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疏水后厚层煤壁裂隙竖向发育,使得工作面中部偏中上位置煤层顶部侧向滑移;深孔微爆促使煤体内裂隙织网交叉咬合,增强分割块体间的摩擦力与粘结力,对煤壁片帮起到有效控制作用;提出并实施了含水厚煤层大采高综采煤壁深孔微爆破技术措施,研究了微爆破工艺、钻孔布置方式和装药参数。实施后煤壁最大片帮高度为2.6m,最大片帮深度为0.8m,片帮影响宽度为2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6-13
    • 文件大小:1048576
    • 提供者:weixin_38683488
  1. 巷道组过断层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2. 以深井巷道组过特大型断层(落差大于100m)破碎带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办法对比分析了正常地层和断层破碎带中巷道组围岩的力学特征以及相互影响;结合断层破碎带围岩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早预测、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紧封闭、勤量测、防突水"的断层带施工技术和综合保障体系,形成超前物探、超前加固、微震开挖、分步动态支护等综合配套技术,保证了巷道的施工安全。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06-23
    • 文件大小:1048576
    • 提供者:weixin_38623819
  1. 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新型温控系统的研究

  2.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新型温控系统的硬件设计。设计了传感器铂电阻为本温度控制系统提供温度信号,经A/D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微控制器中,通过微控制器及其接口电路,实现对温度信号的显示、判断、决策及控制。最后系统输出的适当控制量可调脉冲控制可控硅电路。通过可控硅调功对被控对象电阻炉的加热,实现系统对被控对象电阻炉的温度控制,以达到系统所要求的精度。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0-22
    • 文件大小:185344
    • 提供者:weixin_38517212
  1. 单片机与DSP中的可将32位内核与微控制存储架构完美融合的设计思路(上)

  2. MCU简介   MCU(Micro Control Unit)中文名称为微控制单元,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或者单片机,是指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及其发展,将计算机的CPU、RAM、ROM、定时计数器和多种I/O接口集成在一片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     其缩略图如下:       微控制器在经过这几年不断地研究,发展,历经4位,8位,到现在的16位及32位。产品的成熟度,以及投入厂商之多,应用范围之广,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0-21
    • 文件大小:151552
    • 提供者:weixin_38680340
  1. 工业电子中的英飞凌推出采用磁场定向控制技术的8位微控制器

  2. 本周在纽伦堡召开的由欧洲嵌入式系统厂商参加的展会上,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推出了高品质微控制器产品(MCU)和软件开发支持工具,这将推动嵌入式电机控制在工业和汽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英飞凌展示的亮点包括新推出的温度范围高达+140°C的微控制器(请参考相关新闻稿)、可以实现磁场定向控制(FOC)技术的8位微控制器以及全新的“DAvE Drive”软件配置工具套件,该套件是工业和汽车电机控制整体开发环境的一部分,集成了微控制器硬件、软件、功率半导体和电机驱动.          可以实现磁场定向控制技术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30
    • 文件大小:73728
    • 提供者:weixin_38550812
  1. 压电陶瓷装置微位移的光学测量与控制技术

  2. 压电陶瓷装置微位移的光学测量与控制技术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3-25
    • 文件大小:448512
    • 提供者:weixin_38678550
  1. 激光层裂微成形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2. 由于目前的微塑性成形技术存在尺寸效应、成形不均匀、加工效率低、成本高、污染环境等问题,讨论并研究了一种新的微成形方法激光层裂微成形技术。建立了理论模型分析研究在激光驱动飞片加载下薄膜与基体层裂及薄膜微成形的影响因素,设计并完成了实验,考察了激光能量、薄膜厚度及薄膜种类对激光层裂微成形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技术可以实现薄膜微成形,激光能量大小及薄膜的种类是影响薄膜与基体层裂的关键因素,一定范围内薄膜厚度对薄膜成形影响较小,但是超出其范围对薄膜成形将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激光层裂微成形是具有应用前景的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2-08
    • 文件大小:3145728
    • 提供者:weixin_38720756
  1. TI宣布提供InstaSPIN-FOC无传感器电机控制技术

  2. 日前,德州仪器 (TI) 宣布为其成本的实时控制 C2000 Piccolo F2802x 微控制器 (MCU) 系列提供 TI 革命性突破的 InstaSPIN-FOC(磁场定向控制)无传感器电机控制技术,从而可缩小封装尺寸,大幅降低成本。   一度只有少数电机设计人员可获得的高效率、三相位电机控制技术,现已开始面向更广泛的开发人员受众提供。工程师不但可使用嵌入在只读存储器 (ROM)(位于 C2000 Piccolo F2802x MCU 上)中的 TI InstaSPIN-FOC 技术加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1-01-20
    • 文件大小:77824
    • 提供者:weixin_38603219
« 12 3 4 5 6 7 8 9 10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