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本网站![请登录][注册会员]  

搜索资源列表

  1. 智能卡数据传输协议T0

  2. 当智能卡送出ATR和可能发生的PTS后,它等待着从终端来的第1条命令,后继的处理永远相应于主从原则,终端为主而卡为从 总共有15种可以使用的通信协议,它们的基本功能都做了规定。这些协议均以“T=”(来源于“传输协议”一词的头一个字母)加上一个序列号来命名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10-12-19
    • 文件大小:282624
    • 提供者:MUYEXUANWO
  1. 智能卡数据传输T=1传输协议

  2. 智能卡数据传输T=1传输协议 T=1协议是面向字组的协议,这就是说一个字组是卡和终端之间可以传输的最小数据单元。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10-12-19
    • 文件大小:258048
    • 提供者:MUYEXUANWO
  1. 无线收发模块 无线数据传输

  2. 无线数据传输广泛地运用在车辆监控、遥控、遥测、小型无线网络、无线抄表、门禁系统、小区传呼、工业数据采集系统、无线标签、身份识别、非接触RF智能卡、小型无线数据终端、安全防火系统、无线遥控系统、生物信号采集、水文气象监控、机器人控制、无线232数据通信、无线485/422数据通信、数字音频、数字图像传输等领域中。
  3. 所属分类:电信

  1. 模拟技术中的解析2.4G无线双向透明数据传输模块

  2. 基于博通(BEKEN)BK2411 2.4G无线收发芯片,无线收发芯片是技术的核心载体,作为信号的收发,调制和解调,它起到绝对核心的作用。   当前市场上2.4G无线模块的方案众多,这些方案基本上都是对不同RF芯片典型应用线路的整合。无线模块(RF wireless module)是利用无线技术进行无线传输的一种模块。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电脑无线网络,无线通讯,无线控制等领域。无线模块主要由发射器,接收器和控制器组成。无线数据传输广泛地运用在车辆监控、遥控、遥测、小型无线网络、无线抄表、门禁系统、小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0-22
    • 文件大小:98304
    • 提供者:weixin_38700409
  1. 智能卡数据物理传输层

  2. 物理传输层以及它的所有参数都规定在国际智能卡标准ISO/IEC 7816中,它是在物理层通信的所有方面的 基本标准。   众所周知,和智能卡的所有数据交换都是数字化的,这就是说仅仅使用了逻辑值“0”和“1”。所用电压 电平为数字技术中的惯用值,即0V和+5V,新的工作于3V供电的微控制器仍支持这些值的数据传输。对此两 电平,用0V或+3V/+5V来表示逻辑“1”可是任意的,实用值由卡在其第1个ATR字节中指明。在这里,“正 向约定”意即逻辑“1”由+3V/+5V电平表示,而“反向约定”则是+3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219136
    • 提供者:weixin_38740130
  1. 智能卡数据传输概念

  2. 智能卡和终端间所有交互作用的前提是双向通信,而卡上只有一个I/0口可以使用,卡和终端就是通过这 个“电”的联系来交换数字数据。因为,只用一条线来轮流发送和接收数据,卡和终端必须轮流传送或接收 数据,依次扮演收/发信人的角色,这种通信方式被称为半双工法。   全双工法中,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与接收数据(尚未在智能卡中实现)。然而,由于绝大多数智能卡微处 理器都在8个触点区中保留着两个I/O端口,以备未来应用(例如,作为第2条I/0线),因而全双工操作在技 术上完全是可能的。用一般的术语来说,可以有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109568
    • 提供者:weixin_38637998
  1. 智能卡数据传输

  2. 如果在数据传输期间产生错误,将有可能发生终端设备和卡同时试图发送数据的情况,这样就会在相连的I/0线上导致数据碰撞。发生在应用层和物理层的这些问题,可能在I/0线上产生一个大得足以破坏接口器件的电流,应彻底避开它。   为了防止卡内半导体器件发生危险,把终端设备的I/0线经20kΩ上拉电阻接到+5V,如图1所示。就可以避免在错误的过程中两部分电路试图以不同的电平来驱动数据线的问题。在通信期间,如果I/0线需要被设置为+5V电平状态,则相关的部分就把它的输出转换到高阻状态(三态电平),I/0线就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46080
    • 提供者:weixin_38531017
  1. 智能卡安全数据传输

  2. 终端和智能卡之间的全部数据交换表现在智能卡I/0线上的数字式电脉冲。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而且实践上 也没有技术困难,在I/O触点上焊接一根导线,记录下一次会话的所有通信并在以后分析它们。用这种方法 ,完全有可能去获得在双向传输中的全部数据的知识。   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是从电气上使I/0触点绝缘,在它上面安装一个假触点,然后用细导线去把这些触点连 接到一台计算机。采用这种安排,可以很容易地只允许某些命令传送到卡或者插人自己的命令。   所有这些典型的攻击类型,只有在秘密数据不加保护地通过I/0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129024
    • 提供者:weixin_38722891
  1. 智能卡数据传输应答APDU的结构

  2. 应答APDU,是卡发送的对命令APDU的答复,由一个可选的本体和一个强制性的尾标组成,如图1所示。本体 含有数据字段,其长度由先前的命令APDU中的h字节规定,数据字段的长度可以为零,而不管命令APDU中的 规定值,这是由于智能卡出现了一个错误或不正确的参数而结束对命令的处理,并由尾标中的两个单字节的 状态字SW1和SW2来表明。 图1 应答APDU的结构   卡必须始终在对命令的应答中发送一尾标。它们也被称为回送代码,两字节的SW1和SW2,是对命令应答的 编码。例如,回送代码‘9000’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86016
    • 提供者:weixin_38501810
  1. 智能卡数据传输命令APDU的结构

  2. 一条命令APDU含有一个头标和一个本体。本体可有不同长度,或者在相关数据字段为空时,整个可以不存 在。   头标由四个数据元组成,它们是类CLA(ClAss)字节,命令INS(INStructic,n)字节和两个参数Pl和P2 (Parameters 1 and 2)字节,如图1所示。类字节仍旧用于识别应用和它们专有的命令组。例如,GSM使用 类字节‘AO’,而代码‘8X’则最常用于公司专用(私用)命令。相反,基于ISO的命令都用类字节‘OX’ 编码。标准另外规定了类字节用于识别安全报文和逻辑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144384
    • 提供者:weixin_38748875
  1. 智能卡数据传输的协议类型选择

  2. 智能卡在ATR的接口字符中给出不同的传输参数数据,诸如传输协议和字符等待时间。如果一终端需要修改 这些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按照ISO/IEC 7816-3,在实际执行协议之前必须先执行协议类型选择PTS (Protocol Type Selection)。终端可以用它去修改某些协议参数,只要这是卡所同意的。田有时也被称 为协议参数选择PPS(Protocol Parameter Selection)。   田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模式执行。在协商模式中,分频值F和传输调整因子D在PTS被成功执行前均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194560
    • 提供者:weixin_38722184
  1. 智能卡数据传输复位应答

  2. 当加上供电电压、时钟和复位信号后,智能卡经I/O引线送出其复位应答ATR。这个数据串,它最多含有33 字节,总是按分频值(时钟频率转换因子)为372传送的,这是遵照ISO/IEC7816-3标准的规定。它含有关于 传输协议和卡的各种数据,即使在ATR之后的传输协议使用的是不同的分频值(例如:512),也应当用这个 分频值。这就保证了从任何卡总能接收到一个ATR,而不管传输协议的参数是怎样的。   ATR很少具有最大的允许长度,通常ATR只有几个字节,特别是对那些在激活序列之后卡应快速投人使用的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400384
    • 提供者:weixin_38703295
  1. 智能卡数据传输异步传输协议的比较

  2. 在比较不同协议的情况下,依次给出了可得到的数据传输率的简要注解。经常试图在计算有效传输率的基础上去比较T=0和T=1协议,这样的计算只在特殊的情况下对特定的命令有效。只要把这些计算一般化,它们就失去了意义和有效性。   按其所能够达到的传输率而言,两种协议都有它们的长处和弱点,但这些又依赖于许多单独的因素。某些例子是传输差错率,在卡中的I/O缓冲器的大小以及对协议的特殊实现。简言之,可以认为大体上说来,绝大多数应用两种协议的有效传输率接近相同。如果需要增加传输率,改变协议只有很小的作用。更有效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69632
    • 提供者:weixin_38611254
  1. 智能卡数据传输T=14传输协议(德国)

  2. 按照国际标准ISO 7816-3,在ATR中要标明所采用的传输协议,在这方面的一项保留是T=14,在德国采用的 C-网移动电话和卡式电话中需要一种智能卡遵照的通信协议,面向字节的协议T=0没有什么人愿意采用,而 且也还没有标准化的字组协议投人应用。为此,1987年Telekom决定自己提出制订在DIN范围内应用的标准化 建议。这项协议被称为T=14,它除了作为特有的溷家的解决方案外,并不意味着是别的什么。这项协议在德 国之外没有什么重要性,但对于国际标准的T=1协议的未来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182272
    • 提供者:weixin_38703468
  1. 智能卡数据传输T=1传输协议

  2. T=1传输协议是智能卡的异步半双工通信协议。它立足于国际标准ISO/IEC 7816-3。EMV规范也和此协议 有关。T=1协议是面向字组的协议,这就是说一个字组是卡和终端之间可以传输的最小数据单元。   这项协议以严格的层次划分为特点,可作为数据链路层归入OSI参考模型中。在这种意义上,层次划分也 就意味着数据指向较高的层次,诸如应用层,并可完全由数据链路层透明地处理。除了这一层直接和所传输 的数据的内容的解释与修改有关之外,不再需要别的层次。   特别是报文的安全性需要严格地遵守层次划分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431104
    • 提供者:weixin_38602982
  1. 智能卡数据传输T=0传输协议

  2. 这个传输协议在智能卡发展之初首先用于法国,它也是第1个智能卡协议的国际标准。它开创于智能卡技术 的早期,因而它的设计使用了最少量的存储器并具有简单性。这项协议被在世界范围内用于GSM卡,并在所 有的智能卡协议中享有最广泛的流行。T=0协议在ISO/IEC 7816-3中被标准化,另外的相容规范被包含在 CSM 11.11和EMV规范中。   T=0协议是面向字节的,这就是说协议所处理的最小单位是单个字节。传送的数据单元中含有一个头标、类 字节、命令字节和三个参数字节构成。它可能跟随着一个可选的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286720
    • 提供者:weixin_38694529
  1. 智能卡数据传输协议I2C总线

  2. 由于串行时钟同步数据传输是不复杂而通用的,它们就被用的比较频繁。使用I2C(Inte-Integrated  Circuit)总线的元件首先由Philips开发,从1990年就可以使用了。这个总线立足于一根串行的双向数据引 线和一根串行的时钟引线,Pc总线的规定包括了硬件(两条引线)和软件两方面,具有数据传输格式化的意 义。每个在总线上的器件可以取得对总线的控制并能对在总线上的其他器件发出请求。   由于存储卡也是被同步时钟控制的,Pc总线很快就得以立足于芯片卡行业之中,大量的存储器可以在卡中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134144
    • 提供者:weixin_38499336
  1. 智能卡数据传输协议同步数据传输

  2. 同步数据传输未被以微控制器为基础的智能卡所采用,因为它们只和终端做异步通信。然而,它是存储卡 的标准方法。例如,它们作为电话卡的预付费的电子钱包用量十分巨大,广泛的应用证明对同步数据传输予 以叙述的必要性。   在存储卡中,同步数据传输和硬件的芯片是紧密相连的,应当设计得尽可能地简单。在传输协议中没有层 次的划分,也不存在逻辑的编址,所以在终端中的应用必须直接访问芯片中的存储地址。协议使存储在芯片 中的数据可以实际编址予以读写。这就是说,实际的数据传输过程也和存储器的编址功能和管理是相连在-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140288
    • 提供者:weixin_38725950
  1. 智能卡数据传输协议

  2. 当智能卡送出ATR和可能发生的PTS后,它等待着从终端来的第1条命令,后继的处理永远相应于主从原则,终端为主而卡为从。具体而言,终端发送命令给卡,而后者执行它随后并回送——应答,这种命令和响应来来往往的相互作用永不改变。   可以构造出与智能卡通信的不同方法。如果发生了一次干扰,这里也有大量的不同方法使之再同步通信。出现差错时命令的准确实现,相应的应答和采取的处理都规定在传输协议中。   总共有15种可以使用的通信协议,它们的基本功能都做了规定。这些协议均以“T=”(来源于“传输协议”一词的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103424
    • 提供者:weixin_38608379
  1. 硬件支持的数据传输

  2. 在智能卡和外部世界之间仅有的通信是通过一个双向串行接口进行的。到目前为止,通过这个接口的数据接收和发送一直专门由操作系统软件来控制,而不需要任何硬件支持。这使得软件非常复杂,也增加了软件错误的可能性。然而,主要的问题是软件支持的数据传输速度受到限制,因为处理器本身的速度也是非常受限制的。   如果需要更高的通信速度,我们就有必要或是使内部时钟倍增或是使用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部件。就像其名称所提示的那样,
  3. 所属分类:其它

    • 发布日期:2020-11-14
    • 文件大小:44032
    • 提供者:weixin_38651786
« 12 3 4 5 6 7 8 »